欧洲货币市场中伦敦占主导地位,而美元市场
引言
欧洲货币市场从地理上看已日益扩散,伦敦仍然是主要中心,拥有各种欧洲通货总存款的33%,参加活动的银行超过家。
这种市场在欧洲的其他中心包括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和卢森堡。欧洲以外则有中东的中心(巴林),亚洲的中心(第一个是新加坡,几年以后又有香港,随后是东京)和加勒比海的中心——巴哈马(即拿骚)、鳄鱼群岛和巴拿马。存在新加坡的一美元存款完全等于存在巴黎的一个欧洲美元。
同样,存在纽约银行的英镑存款则是另一种例子的欧洲通货,即欧洲英镑。巴黎是欧洲英镑市场的主要中心,而卢森堡则是其他欧洲通货,欧洲西德马克的主要中心。其他各种欧洲通货是欧洲日元、欧洲法郎(瑞士法郎和法国法郎)和欧洲里拉。从欧洲通货存款中提取的通货完全等于从这种通货的原籍国的存款中提取的通货。例如,从纽约的欧洲英镑户头提取的一英镑等同于在英国流通中的一英镑。
但是,各种通货在其原国要服从种种控制,而各种欧洲通货完全摆脱其原籍国的一切控制。于是在新加坡或纽约的欧洲英镑便摆脱英格兰银行的一切控制,诸如储备要求、利息最高限等。正是不受控制对这些市场取得发展起最大作用,而这些市场的发展又导致要求它们服从某种形式的管制。欧洲货币市场只经营那些可以兑换成其他通货的通货,而欧洲银行只设在那些对各种外国通货的银行业务不加管制的国家。
于是在苏联或美国,就没有欧洲银行业,而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国的中央银行)则长期坚持不鼓励美国银行承兑以外国通货标值的定期存款的政策。大多数国家并不觉得有必要对各种欧洲通货银行业活动进行管制,因为这些活动并不直接影响国内货币状况,而且却能产生收益。例如各种欧洲通货在英国进进出出的运动,只要英国借款人不将他们的借款兑换成英镑,就不影响英镑汇率。
因此,一国的欧洲货币市场被说成国内金融体系的外在物。伦敦之成长为欧洲货币市场的一个主要中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英格兰银行对待在伦敦的非英镑银行业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态度。由上可见,欧洲通货有许多种,欧洲市场则设在数目日益增多的中心。这些市场的迅速发展不能一一在此论及,所以只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主要欧洲通货和主要欧洲货币市场,即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但以下所述也有许多适用于其他欧洲通货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其他中心。
欧洲美元市场
国际清算银行把欧洲美元定义为“那些由美国之外的银行取得并直接用于,或在兑换成另一种通货之后用于对非银行客户的贷款”。参加欧洲美元市场(以及其他欧洲通货市场)的银行被称作“欧洲银行”。也可以把欧洲银行定义为同时用非其所在国家通货的其他通货(或几种通货)出价争取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实在说“欧洲银行”一词指的是职能而不是机构。
创造各种欧洲通货的方式及其重要性可以概述如下。假想某英国公司在纽约的美国银行持有1,万美元的即期存款。公司决定把它换成存在伦敦商人银行(即欧洲银行)的定期存款,比方说期限一个月。商人银行的联系人是另一美国银行;当即期存款转移到银行时,商人银行便产生对英国公司的负债。现在一月期定期存款变成欧洲美元存款,于是欧洲美元被创造出来商人银行(即欧洲银行甲)可以把这笔资金贷给其本行客户,也可以通过银行行际市场把它贷给其它银行,如欧洲银行乙。
现在这笔即期存款又转到欧洲银行乙的联系行,即美国银行。而后这笔行际存款(亦即欧洲美元存款)将被欧洲银行乙贷出去,比方说贷给需要美元贷款来向设在纽约的公司购买机器的英国公司。于是在纽约的即期存款现在又转到英国公司的联系银行,即另一家美国银行。而后英国公司便使用其定期贷款从美国公司购买机器。货币又从欧洲美元市场转出并再进入国内流通。
于是我们有可能看到,欧洲美元市场和银行行际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活期存款还可能来自在纽约的存款证的清偿,或者欧洲银行甲可能使用那笔资金去买进另一家欧洲银行发行的存款证。于是欧洲美元和存款证之间(在资产负债表的双方)又有交往关系。还有可能再考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通货)市场和其他货币市场之间的连结。现在可以正确评价欧洲美元、市场和其他欧洲通货市场的重要性了。
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
欧洲货币市场的实质,即接受以外国通货标值的存款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存于德国和奥地利银行的英镑与美元存款。尽管如此,一般还是同意,可以把欧洲货币市场追溯到40年代末欧洲美元的出现,那时,先是中国,而后是苏联及东欧国家将其存在美国的美国银行中的美元存款转移到在西欧的银行去。
这种转移发生在“冷战”的高峰,那时害怕美国政府可能要冻结共产主义国家在美国持有的美元存款。转移的结果是西欧对额外美元供应的明显欢迎,因为那时美元正是国际经济中普遍短缺的东西,又是无数工商企业随时准备借进的东西。50年代初以来,欧洲美元市场由于许多因素迅速发展起来,但对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则有许多争议。
早年有4个因素很重要:即许多西欧国家在年使其通货可以兑换美元;英国因年英镑危机暂时终止使用英镑(即承兑信用)来融通没有英国居民参加的贸易,这使银行(只能)使用其它资金来源,特别是来自新生的欧洲美元市场的美元,来融通海外国家之间的贸易;经互会各国继续保留在西欧而不在美国保持美元户头的习惯;许多西欧国家逐渐放松外汇控制。
说明60年代美元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大约从年开始的对美国银行系统实行控制的条例。这些控制很快造成美国国内利率比国外利率低,于是在美国有多余资金的人便把资金转移到国外以从较高利率获得利益。在这些控制中Q条例尤其重要,因为它使利率差继续存在并从而剩激对欧洲美元的进一步使用。情况有如下述。Q条例规定了美国银行可以付给定期存款及存款证的最高利率。
由于这条例只适用于美国国内,美国银行便利用其在伦敦的分行去取得欧洲美元,回头来用在美国,实际上对这些资金所付的利率高过于Q条例所允许的利率。用这种办法美国银行便能缓和美国信用紧缩所起的作用。简言之,刺激美元外流的Q条例又导致美元内流。例如,在60年代末的信用紧缩中,许多美国银行便都利用其伦敦分行,从而在年仅几个月中欧洲美元市场的规模便扩大了约50%。
对刺激欧洲美元进一步增长也起重要作用的,则是美国使用种种控制来限制资本流出以改善其国际收支。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年的一些管制,这些管制不许美国跨国公司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去为其海外业务融通资金。其效果也和Q条例一样,也是将美国银行、公司及其他等等对资金的需求从国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转移到欧洲美元市场去。但也应该承认,上述对银行系统及资本外流的种种控制只是对欧洲美元市场增长有一定贡献的因素,因为在70年代在上述种种控制渐告放松之后,欧洲美元市场仍继续扩大。
常被提出来解释欧洲美元市场迅速增长的一个因素,是60年代美国的巨额又日益增大的国际收支赤字。这里论据是用以融通赤字的美元会极大增加对欧洲美元市场的美元供应。但是,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对美国出口的出口商要用美元来融通其贸易活动而不一定要把它们存到欧洲美元市场。
所谓任何给定国家的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并不是以其通货为基础的欧洲通货市场的增长的必要条件,可以用西德的例子来说明;在那里,持续的国际收支盈余却出现西德马克稳步发展成为主要欧洲通货,欧洲通货存款总额中以西德马克标值的超过10%,而且欧洲西德马克市场又是仅次于欧洲美元市场的第二个欧洲通货市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