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画的鸟兽鱼都爱翻白眼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s://m.39.net/pf/a_4759431.html

天启六年,朱耷出生。

崇祯十七年,明亡,朱耷十九岁。

作为明宗室子弟的安稳生活就此被掐断,之后再在历史长河中频繁被提及的形象便是“八大山人”了——那位亦哭亦笑、癫狂抑郁的天才画家。

八大山人个山小像(黄安平绘)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我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放在画家身上也是适用的。

如果朱耷还是按照祖先铺的老路走,那很有可能于艺术成就上与其他文人画家无异,根本无法达到后来独创一派的高度。

某种程度来说,这条残忍的规律在中国陶瓷史也同样灵验。盛世当然能造就最雍容华贵的瓷器,但乱世却能带来一批性灵独特的器物。

今天我们就从“瓷画同源”的视角出发,来看看这批明末清初(转变期)的民窑瓷器,或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时局的不安弥漫到社会各个阶级,匠人同样可以跟画家一样感知到这份脆弱、敏感,个人的情绪自然就流露在小小一方画片上。

我们先拿几件明早期的瓷器和画作对照着看,会发现它们都充盈着一种稳健的安全感,帝国处在物质丰饶的太平时代,创作者和匠人们一并拥有了这份优越与自信。

明永乐青花凤凰纹三系茶壶

台北故宫藏

明边文进三友百禽图(局部)

台北故宫藏

再来到明末,花鸟线条的走势都带着下坠的无力感,笔触之间充斥着脆弱、孤寂的情绪。

明崇祯青花花鸟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这种描绘的思路非常心有灵犀地跟朱耷撞上了,他曾经也画过很多像这样单足而立、低头弓背的鸟,简约凝重的笔墨带着不愿多说的孤苦与空寂。

朱耷《杨柳浴禽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会和朱耷相似呢?

可能你会疑惑,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如此之多,那为什么每次分析转变期纹饰和文人画之关系时,被提及最多的名字还是“八大山人”。

主要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八大山人的生活路径给这种「相似」提供了可能性。

他出生在南昌,明亡以后虽具体行踪不明,但可确定其依旧在南昌一带游走生活。相较于其他画家,他离景德镇更近,能和瓷器产生的连接度更高。

二是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就具有商品属性,他需要靠卖画为生,所以如同白居易写诗,老妪能解,朱耷也需要画大家都看得懂的画。

所以与其他遗民画家比较,你会发现他的画自带一种天真。

薛永年就推断过,朱耷的这份独一无二可能就是吸取了民间瓷绘的创作风格,导致他的艺术形象,皆以神写形,独特动人,让人过目不忘。

朱耷猫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左图:八大山人桐鹤图轴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右图:八大山人《鸟与菊》

年10月苏富比

鹤和小鸟的表情都值得仔细研究,朱耷仿佛采用了“拟人”的思路,把人的表情移植到它们身上,让鹤沉思,让鸟稚气。

到底相似在哪里呢?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瓷器纹饰和朱耷的画到底相似在何处?

首先相似在鱼、鸟等动物的神情上:

朱耷大概从中年时期开始,绘鱼、鸟、动物之时,便出现了后世所熟知的鲜明风格——比如眼睛多呈方形,神情多以白眼示人。

朱耷《湖石双鸟图轴》(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这种不同于传统审美的夸张表情在当时的瓷器纹饰上也可以捕捉到。

明崇祯青花鱼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左:清顺治青花釉里红鱼纹盘

台北故宫藏

右:清顺治青花釉里红鱼藻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青花荷塘鸳鸯图瓶

年3月纽约佳士得,成交价16,美元

还有下图鹰的神情也很相似,

都带着一种孤傲和惊警。

明末清初青花鹰兽纹炉

年6月香港佳士得,成交价,港币

朱耷《双鹰图纸本轴》(局部)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其次相似在造型、线条的变形和简约上:

八大山人越到晚年,运笔就愈加急劲、惜墨,能一笔绘成,绝不再用二笔。

高居翰就曾评价过“”。

所以他笔下很多造型到最后都具有一种半符号化的倾向,一种有语言功能的符号。

左:朱耷《荷石水鸟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右:朱耷《湖石双鸟图轴》(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在转变期的一些瓷器画片上也找到了这种简约化的处理。虽然你可以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匠人的画技不精、制瓷原料的匮乏。

但就是这么神奇,一位接受过完整书画训练、出身世家的天才画家,在经历过国破家亡、横流乱世后,在美的表达上他和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匠人们产生了连接和沟通。

明崇祯青花花鸟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明天启青花骏马图碗

大英博物馆藏

同样还相似在构图的疏简上:

朱耷的构图特点,一在于会尽可能地利用空白,经常画上只画一鱼一鸟、一花一石;二在于会强化“一大一小、一纵一横、一长一短”的对比。

朱耷传綮写生册

台北故宫藏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朱耷个人的发明,明末清初的其他画家在构图上也有这种倾向,比如徐渭、弘仁。

同时代的制瓷匠人们很及时地察觉到了这点“时髦”,在纹饰绘制的构图设计上习得了这份审美,器物的文人气质也随之增强。

明末/清初青花花卉纹盖罐一组四件

年9月伦敦佳士得,成交价10,英镑

清雍正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相似了,然后呢?

历来关于到底是朱耷受瓷绘启发,还是匠人借鉴了朱耷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纠结谁前谁后,怎么样都不会影响这种「相似」现象背后的价值。

于艺术史上来看,这种高度的相似性是「瓷画同源」的又一有力佐证。

于思想史上来看,无论是画作还是瓷器,创作者在作品中都融入了个人对时局的感知。要知道在当时他们的「作品」是商品属性大于艺术属性,却照旧有市场愿意为他们的不安和破碎感买单。这何尝不是大众自我意识的启蒙。

据说朱耷在明亡后曾在门上书一哑字,从此以后便不和人说话。我以前读到此处,就觉心碎不已。他明明在画作上饱含情绪,有那么多想说的、要说的。但到了现实生活里却不能说,也无人可说。

而今看到与他同时代的瓷器画片,当时的心碎也算是得到了一点慰藉,“同是天涯沦落人”,在那个年代还是有一大批人跟他遥遥相望,心意相通。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心意相通”的前提还要归功于“分水技法”的出现。

“分水”其实就是在青料里兑入更多的水,匠人们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较高的青料进行填色。含水量的不同也会导致青料呈现不同深浅的色阶,就如同国画中的“墨分五色”。

左:明天启青花山水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右:明天启青花四骏图盘

BERWALDORIENTALART藏

可以说正是“分水技法”

给这种「相似」提供了技术支持

据说分水技法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受时局影响,青料的供应已严重不足,匠人们只能在青料里兑更多的水来完成生产。

没想到却是这一无奈之举,为青花瓷和文人画的连接提供了契机。

所以你看每当大时代无情地滑向V字形的深底,真正托住底还是要靠人类对美留存的那点执念。

我们在千年以后回望这些物质匮乏、山河破碎的深底,可以第一眼注意到那些在谷底闪烁着的明珠。画作、瓷器都是像朱耷一样的天真之人,似鲛人般用泪点结出的明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8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